在過去,大米一直是糧食界的“霸主”,很多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的米飯,一是它能夠填飽肚子,二是營養(yǎng)價值高。而如今,這位“昔日霸主”逐漸失去了地位,因為在人類的食譜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食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地方的大米品質越來越不如從前。為了幫大米挽回“面子”,農業(yè)專家們對大米的“前身”—稻谷開展了各種檢驗工作。其中就有一項是大米外觀品質檢測。
像稻米的粒長、粒寬、堊白、透明度、寬度平均值、長寬比平均值、整米粒數(shù)、碎米粒數(shù)、整精米率等都能夠通過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進行觀察。一般來說,堊白越少,稻米越容易加工,商用價值也就越大;但如果涉及到食味和營養(yǎng)品質,則必須依靠理化指標進行分析,包括蛋白質、淀粉、水分含量,以及膠稠度、糊化溫度等。
看來,能幫助大米挽回“顏面”的關鍵就在于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這類專業(yè)設備。它采用機器視覺系統(tǒng)獲取大米圖像,再利用米粒圖像的一維飽和度特征將米粒分成正常白米粒和異色米粒兩大類,然后通過一個分類臨界值同時檢測出米粒中的各種異色米粒。由于掃描區(qū)域增長方法可以提高單個米粒的飽和度特征值,且正常白米粒和異色米粒的不同飽和度特征值可以優(yōu)化分類臨界值,因而在米粒群中可以準確檢測出單個異色米粒,且精度較高。此外,儀器的粒型計算功能也是較大的技術創(chuàng)新,除了軟件可自動計算出粒數(shù)、粒型外,系統(tǒng)還可對異常米進行手動刪除,數(shù)據(jù)可自動更新,檢驗更準確,這也正是儀器被大范圍推廣使用的原因。
通過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專家們就能很快分析出大米品質,這對改良稻種、提高大米品質和產量都有重要指導意義。